英文摘要 | 本课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项目。天然卫星的观测和研究是一个古老学科的再次复兴。国家授时中心的研究团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率先开展了我国对天然卫星观测和轨道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获得的一系列高精度天然卫星位置资料,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对在国内开展天然卫星的观测与轨道研究起到了开拓和引领作用。本课题深入开展了大行星卫星的CCD精密定位观测和运动理论研究。在近三十年独立观测积累和国外广泛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利用新的观测设备和最新的高精度天体测量参考星表,结合CCD整体平差方法,试验探索了新的亮源附近暗星图像检测定位技术,提高了外行星暗弱卫星的定位精度,适应和满足了当前空间探测对大行星卫星理论发展的需要,发表的一系列高精度的土卫九、海卫一和海卫二的观测资料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重点研究改进了土卫九和海卫一的运动理论,并相继开展了对天王星卫星运动现代理论的研究,对现有摄动理论的改进和发展做出了创新性的工作,结合国内外大行星卫星的各种观测资料,开展了行星物理方面的初步研究。为我国的空间探测提供了基础性、前瞻性的研究。 在对土卫九2003年和2004年的CCD观测基础上,我们进行了观测资料分析和轨道研究,我们使用收集的数十年的观测资料,完成了一个新的轨道数值理论的建立。在对海王星卫星的精密定位与轨道研究工作中,我们分析了1995、2003、2005海卫一的观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于2006年重点对海卫一进行了观测,获取了千余幅海卫一的CCD图像。经量测、计算并分别与JPL和IMCCE的历表比较,其位置精度为40mas,属于目前国际上同类观测的最高精度。海卫二是太阳系已知偏心率最大的卫星,其视星等仅为19.3等左右。2006年和2007年我们分别使用国家天文台兴隆站2.16米和1米望远镜,对海卫二进行试观测,先后获得3个时段100余幅海卫二的CCD观测图像。计算分析表明,我们对海卫二的观测精度(O-C)约为0.15~0.20角秒之间,属于国际最好水平之列。 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在国际天文核心刊物上(SCI收录)发表研究论文三篇,国际会议论文六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三篇,国内会议论文三篇,这些文章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已发表论文在国际上有较高显示度。开发的相应归算程序获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二项。公开发表的观测资料精度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之列,在国际上得到同行的好评,赢得一定声誉。这些公开发表的天然卫星精密位置资料被收入IMCCE的卫星数据库中,部分资料在CASSINI飞船的轨道计算中被采用。 |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