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SC-IR

浏览/检索结果: 共46条,第1-10条 帮助

已选(0)清除 条数/页:   排序方式:
时间频率远程校准试验系统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会议论文
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09原子钟技术与时频系统, 中国广东广州, 2012
作者:  和涛;  张慧君;  李孝辉
Adobe PDF(887Kb)  |  收藏  |  浏览/下载:314/4  |  提交时间:2012/10/19
时间频率  远程校准  客户端  Gps|abstract|Gps|abstract  高精度的时间和频率在科学研究领域和工程实践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是高精度的时间和频率需要进行校准才能达到较高的准确度。国家授时中心保持我国的标准时间(Utc(Ntsc))  可以利用该资源实现远程用户的时间和频率的校准  以及用户的本地时间的高精度溯源。论文阐述了时间频率远程校准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总体设计框架  论述了客户端实现的基本原理  即通过接收gps卫星信号  测量客户端待校准时间与gps系统时间(Gpst)的时差  并把时差数据通过gprs网络发送到分析中心  最终研究了客户端实现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  给出了客户端的实现方法。最后  设计试验对客户端的实现进行了初步验证。  
用北斗双频观测数据改正C波段双向卫星时间传递中的电离层时延 会议论文
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国江西南昌, 2011
作者:  孔垚;  杨旭海
Adobe PDF(67Kb)  |  收藏  |  浏览/下载:165/4  |  提交时间:2012/10/19
电离层时延  8080  观测数据  4526  北斗  2888  双频  1914  时间传递  1417  频率传递  311  Twstft  245  电离层影响  170  跟踪站  98  波段  69  载波相位  66  测轨  38  电离层附加时延  21  接收机  8  归算  8  观测方向  4  频率信号  4  数据计算  3  原子钟  2  发式  2|abstract  <正>在中国科学院的转发式测轨网中  各站之间可以实现c波段的双向卫星时间频率传递(本文简称为  Twstft(c))。另外  各跟踪站布设了北斗测地型接收机  由于twstft(c)和北斗接收机并址观测  外接同一个原子钟的时间频率信号  并且对卫星的观测方向一致  因此可使用双频数据计算电离层附加时延  用于修正c波段双向卫星时间传递中的电离层影响。  
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链路的性能评估 会议论文
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国上海, 2011
作者:  李玮;  张虹;  袁海波
Adobe PDF(1500Kb)  |  收藏  |  浏览/下载:217/2  |  提交时间:2012/10/19
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  性能评估  误差分析  校正方法|abstract  卫星导航系统的时间同步精度对定位有决定性的影响  时间同步误差会最终反映为用户的定位偏差。因此  系统时间同步精度是评价卫星导航系统性能的一项关键指标  对这项指标的评定依赖于对系统时间同步精度的测试与评估。站间时间同步技术是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时间同步的基础  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Twstft)的精度可以达到优于1ns  是国际上公认精度最高的远程站间时间同步方法之一。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Ntsc)是国内最早开展twstft工作的单位  已经建立了多条亚欧  亚太twstft链路  同时也开展了利用c波段进行twstft的相关试验。本文分析了twstft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  以国家授时中心建立的亚太  亚欧twstft链路为背景  对twstft系统的体系结构  主要功能  工作模式进行了分析  对链路的性能进行了评估  研究了主要的误差及其校正方法。本文所做的研究工作对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站间时间同步系统建设和测试评估起到了借鉴作用。  
原子时的Kalman算法 会议论文
2009全国时间频率学术会议论文集, 中国四川成都, 2009-10-22
作者:  李变;  李海波;  高玉平;  胡永辉
Adobe PDF(357Kb)  |  收藏  |  浏览/下载:262/3  |  提交时间:2012/10/19
时间尺度  Kalman算法  频率稳定度|abstract  产生一个稳定  准确  可靠的时间尺度是所有时频实验室追求的目标  原子时算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原子钟的离散动态模型  介绍了kalman时间尺度算法  利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的18台铯原子钟数据  分别计算出基于alg0s算法和kalman算法的时间尺度。结果表明  两种时间尺度在性能方面极为相似  短期和长期频率稳定度相当。  
时间频率科学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 会议论文
2009全国时间频率学术会议论文集, 中国四川成都, 2009-10-22
作者:  王燕平;  董绍武;  袁海波
Adobe PDF(600Kb)  |  收藏  |  浏览/下载:129/2  |  提交时间:2012/10/19
时间  频率  科学数据库|abstract  本文概述了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建设"时间频率科学数据库及其共享平台"的出发点  背景  优势及建设和应用方法。时频科学数据库的建设立足于国家授时中心保持的我国标准时间  标准频率守时系统和授时系统  首先需对授时中心长期积累的文件形式时频科学数据进行整理导入数据库  通过互联网提供共享查询下载服务  开展科学研究。这项工作不仅填补了我国在时频数据库方面建设的空白  而且使科学数据的价值得到了真正体现  必将促进我国时频科学的研究与应用的发展。  
NTSC欧亚卫星双向时间与频率传递 会议论文
2009全国时间频率学术会议论文集, 中国四川成都, 2009-10-22
作者:  张虹;  李焕信;  江之恒
Adobe PDF(423Kb)  |  收藏  |  浏览/下载:151/4  |  提交时间:2012/10/19
卫星双向时间比对  不确定度  校正  台站|abstract  本文主要阐述了ntsc(国家授时中心)卫星双向时间比对(Two Way Satellite Time And Frequencytransfer  简写twstft)的主要工作。特别是亚太地区及欧亚间比对链。亚太地区双向链包括nmij(日本计量院  本文未提及)  Nict(日本情报与通信技术研究所)  Sg(新加坡生产标准局)  Kris(南韩标准与科学研究所)和tl(台湾通信实验室)。欧亚间比对链包括ptb(德国物理技术研究院)  Vsl(荷兰技术和计量研究所)  Op(巴黎天文台)。本文比较了twstft与gps链路结果  分析了测量中的误差源及时间传递校标的不确定度。  
中国科技界科普工作的讨论 会议论文
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 中国辽宁沈阳, 2009-06-20
作者:  李德河
Adobe PDF(7235Kb)  |  收藏  |  浏览/下载:208/0  |  提交时间:2012/10/19
科学普及  科学  技术|abstract  本文讨论了我国科普的现状  简述了发达国家的科普工作  分析了我国科普人员的不足和科技界在科普观念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科普不只是传统观念上的科普界的事  科学技术研究单位有责任  有义务开展科普的观点。并提出了推动科技界参加到科普工作中来的政策建议。  
BPL接收机中连续波干扰的DSP抑制方法 会议论文
第三届全国虚拟仪器大会论文集, 中国广西桂林, 2008-12-01
作者:  徐永亮;  华宇;  李实锋
Adobe PDF(430Kb)  |  收藏  |  浏览/下载:126/0  |  提交时间:2012/10/19
Bpl  自适应陷波  窄带干扰  Gri|abstract|Gri|abstract  "bpl长波授时系统现代化技术改造项目"是中国科学院重大科学装置维护改造项目  Bpl数字接收机的设计与实现是这一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接收信号中连续波的干扰严重影响了bpl接收机的性能。本文对自适应陷波器进行研究  并对基于lms算法的自适应陷波器抑制bpl连续波干扰进行仿真验证  最后用dsp成功的实现了这一算法。  
关于闰秒及UTC未来问题的讨论 会议论文
第三届全国虚拟仪器大会论文集, 中国广西桂林, 2008-12-01
作者:  董绍武;  吴海涛
Adobe PDF(558Kb)  |  收藏  |  浏览/下载:117/1  |  提交时间:2012/10/19
天文时  原子时  闰秒  Utc|abstract|Utc|abstract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时间经历了从天文时到原子时的发展和转变。也因为认识的局限和当时技术的限制  使时间的定义和本身的品质在日后的使用中出现了值得商榷和修订的问题。本文讨论了国际标准时间utc的定义  发展以及当前国际上对未来时间标准的讨论和争议。  
国产守时型氢钟性能的初步测试 会议论文
第三届全国虚拟仪器大会论文集, 中国广西桂林, 2008-12-01
作者:  董绍武
Adobe PDF(341Kb)  |  收藏  |  浏览/下载:101/0  |  提交时间:2012/10/19
守时  原子钟  稳定度|abstract  原子钟是标准时间产生与保持中的关键设备。本文介绍了上海天文台研制的守时型氢原子钟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的初步测试结果  对国产氢钟的守时能力进行了技术评估。从测试数据来看  国产氢钟在高精密守时应用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是要真正替代进口  满足守时工作关于稳定性  可靠性的要求还需要作进一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