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选(0)清除
条数/页: 排序方式: |
| FPGA技术在短波时码产生器中的应用 会议论文 第十七届全国测控计量仪器仪表学术年会(MCMI’2007)论文集(上册), 中国福建厦门, 2007-10 作者: 郉燕; 胡永辉
Adobe PDF(780Kb)  |   收藏  |  浏览/下载:90/0  |  提交时间:2012/10/19 Fpga Bpm时码产生器 Quartusii Niosii|abstract|Niosii|abstract 为了适应现代电子设计发展的需求 本文提出了采用fpga技术设计一种新型bpm短波时码产生器的方案。基于fpga技术的bpm时码产生器在不改变bpm时号发播的基础上增加短波时码的发播 增强了短波授时的功能。本文研究了bpm时码产生器的原理 搭建了一个基于quartusii和niosii的开发平台 介绍了bpm时码产生器的硬件设计和软件流程。 |
| 基于射频识别的智能语音导游器设计 会议论文 第十七届全国测控计量仪器仪表学术年会(MCMI’2007)论文集(上册), 中国福建厦门, 2007-10 作者: 王瑾; 卢晓春; 邹小龙
Adobe PDF(889Kb)  |   收藏  |  浏览/下载:106/2  |  提交时间:2012/10/19 语音导游器 射频识别 通用串行总线|abstract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射频识别的智能语音导游器的设计方案。与其他导游器相比 该设计改善了已有导游器的智能性 用单芯片完成了以往导游器控制和解码模块的功能 有支持长时间语音播放以及语音信息更换方便等优点。文中阐述了该导游器的工作原理 详细介绍了自动识别模块 主控制模块 语音信息存储模块以及d/a转换和音频放大模块的组成和实现 并给出各个模块的硬件原理图和系统工作的软件框图。 |
| 低频时码接收机数字式AGC在Systemview中的仿真实现 会议论文 第十七届全国测控计量仪器仪表学术年会(MCMI’2007)论文集(上册), 中国福建厦门, 2007-10 作者: 白燕; 冯平; 吴贵臣
Adobe PDF(697Kb)  |   收藏  |  浏览/下载:131/0  |  提交时间:2012/10/19 低频时码接收机 自动增益控制(Agc) Systemview 动态范围|abstract 低频时码接收机的信号输入端由于受到各种外来干扰 因此对接收机的动态范围有一定要求。通过在前端加入自动增益功能 满足a/d转换器对输入信号的要求 确保通信系统正常工作。本文详细介绍了低频时码接收机数字式自动增益控制(Agc)的设计方法和实现原理 并利用仿真软件systemview实现了数字agc的仿真。仿真结果表明 该方法实现的数字agc是可行的 可以大大增加接收机的动态范围。 |
| 基于相位测量的精密时间比对系统 会议论文 第十七届全国测控计量仪器仪表学术年会(MCMI’2007)论文集(上册), 中国福建厦门, 2007-10 作者: 董绍武
Adobe PDF(769Kb)  |   收藏  |  浏览/下载:102/1  |  提交时间:2012/10/19 守时 时间比对 准确度 稳定度|abstract 国家授时中心负责国家标准时间utc(Ntsc)的产生和保持。利用时间间隔计数器tic来完成守时钟组内部钟差的测量比对一直是本地独立原子时间尺度ta(Ntsc)建立的主要手段。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内部原子钟的时间比对精度 特别是在2005年度引进躁声和短稳特性优良的氢原子钟后 Tic法已不能满足氢钟比对的需要。本文简要介绍以低躁声相位测量系统为平台建立的高精密时差比对系统的结构 特点以及对测量结果的初步分析。 |
| 亚太地区多通道卫星双向比对的研究 会议论文 第十七届全国测控计量仪器仪表学术年会(MCMI’2007)论文集(上册), 中国福建厦门, 2007-10 作者: 张虹; 李志刚; 李焕信
Adobe PDF(813Kb)  |   收藏  |  浏览/下载:113/0  |  提交时间:2012/10/19 多台站 归算 精度|abstract 卫星双向比对是目前国际上比对精度最高的手段之一。本文介绍了多台站卫星双向比对的原理 并提出了多台站比对的归算算法。将该算法应用于亚太地区 实验数据表明 多台站卫星双向比对算法可以大大的提高比对精度. |
| 网络化综合原子时间尺度系统 会议论文 第十七届全国测控计量仪器仪表学术年会(MCMI’2007)论文集(上册), 中国福建厦门, 2007-10 作者: 董绍武; 王正明
Adobe PDF(1262Kb)  |   收藏  |  浏览/下载:143/0  |  提交时间:2012/10/19 网络 原子钟 时间尺度 Gps|abstract|Gps|abstract 标准时间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我国各守时实验室守时钟普遍偏少的情况下 充分利用国内现有原子钟资源 组成我国国家综合原子时系统是提高我国标准时间准确度和稳定度的有效手段。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网络化综合原子时间尺度建立的技术路线和取得的初步结果 包括网络结构 台站间的远距离时间同步和连接方法 综合原子时间物理信号的实现和协调世界时utc(Jatc)的控制结果。 |
| 国产氢原子钟稳定度的测量与统计分析 会议论文 第十七届全国测控计量仪器仪表学术年会(MCMI’2007)论文集(上册), 中国福建厦门, 2007-10 作者: 张敏; 董绍武; 张正
Adobe PDF(807Kb)  |   收藏  |  浏览/下载:125/1  |  提交时间:2012/10/19 氢原子钟 稳定度 阿伦方差 哈达玛方差 频率漂移|abstract 从统计的角度上来说 氢钟的短期稳定度明显优于铯钟 而因本身物理特性的原因 其长稳尚且赶不上铯钟 主要原因是其具有速率漂移。国家授时中心(Ntsc)一直以来主要采用时间间隔计数器来进行钟差的测量 为配合新引进的氢原子钟的精密测量 Ntsc建立了双混频时差测量系统。本文根据国家授时中心(Ntsc)国产氢钟2007年1月份的实测数据 用阿伦方差定量分析氢钟不同采样间隔的频率稳定性能 并与美国氢钟和铯钟的稳定性能进行比较 同时利用哈达玛方差来扣除长期线漂的影响。 |
| 非等间隔的频率稳定度测定方法 会议论文 第十七届全国测控计量仪器仪表学术年会(MCMI’2007)论文集(上册), 中国福建厦门, 2007-10 作者: 张虹; 朱连运; 李焕信
Adobe PDF(871Kb)  |   收藏  |  浏览/下载:127/2  |  提交时间:2012/10/19 频率稳定度 卫星双向比对 采样间隔|abstract Allan方差是频率稳定度的常用测定方法 但是它的局限性在于只是对采样间隔相等的情况 而对于采样间隔不等的被测定对象 测定结果会与事实大相径庭。中日时间频率传递数据的采样间隔分别为4天与3天 在本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测定方法。用两种方法对中日比对数据在同一时段的频率稳定度做比较 证实了新方法较allan方差更适合对采样间隔不等的数据的稳定度的测定。 |